首页 > 高中 > 高二 > 散文诗歌

十年

时间:2024-10-15 13:46:54 作者:蒋颖颖 字数:1400字

十年前,我困在孤独的这座围城中,城里的我想冲出去,城外的人想冲进来。

十年前懵懵懂懂,被母亲松开了手,她那捎着江南水乡温婉柔波的远山眉在烟雨朦胧中模糊,她说:“给自己找个信仰吧,那么撑不过思念的时候也不会太难捱。”

但我没有信仰。

和母亲相隔一千多公里的第一年,我读小学一年级。故土上菜摊子里素昧平生的新鲜特产,街坊四邻谈天说地的吴侬软语,江南小县城里阴雨绵绵的怡人风情都让我陌生慌张。一种似乎是异乡人的孤独从我少不更事的心房慢慢流回心室,我开始思念,思念相隔一千多公里的南部边疆,在这块生我的故土上我思念着养我七年的另一块土地。这样的时光像走不动的老钟表,异常煎熬。于是好慢好慢,陌生拖着思念的尾巴,摇摇晃晃,从九月轮回到九月,或许唯一陪伴我的是深不见底的孤独。

母亲总爱骗人,十年间她撒下的谎我总暗自在一本小册子里记下,逼迫她去兑现假承诺。当然,我从未成功。离开母亲的第二年,我心里对亲情的渴望几近崩溃的边缘,像站在悬崖上跳舞的光脚少女,充满了对安全感的绝望。不同于上一年的孤独,这种思念的滋味更加磨人。我常能在深夜被惊醒,有时哭着哭着,嘴里都是咸湿苦涩的味道,却只敢轻声抽噎不敢吵醒家里已入睡的老人。那时也能整夜整夜地梦见母亲,梦见她日渐模糊的远山眉和转身而去的背影。明明是我们共同的故土,你留我一人长守这座围城,却与父亲一同远走。于是思念是我一个人的,孤独也是我一个人的,时间的弧度被拉得好长好长。

我决心为自己找个信仰是在第三年的末尾,或许是出于对母亲能够留下来陪伴我的空头支票失去耐心,或许是出于对这圈养着我无处可逃的故土的慢慢熟悉。而我有所敬畏的信仰是——孤独。

长久以来被孤独所困的我,在第四年里对我的信仰深信不疑。我相信孤独是神圣的,是我的灵魂乃至精神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。我把孤独看做是人生的必修课,因而极少抱怨孤独的不幸降临,也把思念母亲的痛苦淡化。而那早已远离的南部边疆,也再没有故土来得亲切可人,孤独渗透进故土的人文情怀里,接纳了我这个半路出家的本地人。于是春风吹动秋日的红旗,兜兜转转,流连了几个学期与假期,我在孤独的信仰里恍惚过了几个春夏与秋冬。其实思念并没有少,册子里母亲的承诺又添了满满几页,只是我把思念意成一种享受,不再难捱,而是我们彼此思念的凭证。

我把孤独奉为信仰,但在其后的几年里,我并非孤身一人。朋友是人生这场孤独的旅行中,不可或缺的美好。就像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故土,她滋润出来的少女有着温温吞吞的语气,尽是人间四月天的空灵青春。与她为友不是信仰滋生出来的背叛,而是心灵中的孤独互遇知音的强烈共鸣。我们相似,因为我们一样孤独;我们无话不谈,因为我们拥有一样的信仰;我们彼此成为唯一,因为我们懂得孤独的真谛。

时间这样从指缝中溜走,像握不紧的细沙,刹那间已是两手空空。

康德认为时间是人的感觉的先天形式,人把它投射到了外部世界中。在坚守故土的第九年,我回过头去看看前面的整整八年,康德的论点像真理般贯穿始终。

后来我在高一的时候,看到周国平的《孤独的价值》,十年来头一次我为自己坚持了八年的信仰感受骄傲。“孤独之为人生的重要体验,不仅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,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,而且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,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、与神秘、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”。孤独的价值在十年里曾让我饱受折磨,却在故土温和的柔抚下感悟到孤独的冰山一角,故土的小桥流水,桃红柳绿,春风拂面终究变成我的一帘幽梦,全是珍贵。

十年正巧已过,曾经画地为围城,而今城墙倒下,我冲出来了,你冲进去了。

展开剩余 ↓